“從這些人身上,我們可以看到人格的氣力和不朽的精力,以及一個平易近族復興的意志與盼望”
初秋的北平,深夜微涼。空蕩蕩的年夜街上,一群人拎著箱子,行色促。人群中有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,還有清華包養網 年夜學的三位傳授。
時為1937年9月——北平被日軍占領一個多月后。幾位赫赫有名的中國學界精英做出艱難抉擇:離開北平這個長短之地,踏上向南亡命之旅。
為包養網 保護和搶救平津地區的教導、文明界知識分子及平易近族精英,當時的國平易近當局教導部向他們機密發出了退卻至長沙、西安等地的號令。一場中國現代史上最悲壯的知識分子年夜遷徙就此拉開尾聲。
作家岳南歷時八年采訪和搜集資料,厘清了當年那段塵封的史事,在160萬字的《南渡北歸》一書中,全景式展現了陳寅恪、傅斯年等幾十位人理科學領域的年夜師們,在那場動蕩亂世中波折的性命軌跡和不平的學術尋求。
“從這些包養 人身上,我們可以看到人格的氣力和不朽的精力,以及一個平易近族復興的意志與盼望。”岳南對本刊記者說。
近日,岳南在接收《眺望東方周刊》采訪時表現,寫作這本書是為了讓明天的人們清楚,那個動亂年月還有這樣一群人在以這樣的方法和精力面孔生涯著。
南渡終將北歸
“稽之包養網 往史,我平易近族若不克不及安身于華夏,偏安江表,稱曰南渡。南渡之人,未能有北返者。晉人南渡,其例一也;宋人南渡,其例二也;明人南渡,其例三也。”正如這段國立東北聯合年夜學紀念碑碑文所記,我國歷史上曾有三次“南渡”都以國破難返而告終。
悲劇沒有延續。發生在抗戰期間的第四次“南渡”,比之歷史,敵人更為兇惡,處境更為艱險,卻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“北歸”。
這樣的完勝,在岳南看來,得之于當時中華平易近族所表現出的勇氣、聰明、團結的氣力和必勝的信念——而這在很年夜水平上源自當時的知識分子,特別是年夜師們對國平易近的影響。
“這個影響除了站在講臺上的傳授類型的知識分子薪火相傳,還有不站在講臺上的知識分子們以身示包養 范所起的感包養 化。這兩股氣力構成了一個強年夜磁場,在平易近族危難到來的時候,釋放出了內在的能量,傳染感動、催發著中國軍平易近為抗戰勝利而不吝身家生命,以從來沒有過的勇氣與信念、聰明,贏得了抗戰的勝利。”岳南對本刊記者說。
岳南在書中描寫了這樣的情節:1938年頭,已在長沙組成臨時年夜學的各高校師生分批向昆明遷徙,另行組建以北年夜、清華、南開師生為主體的國立東北聯合年夜學。漫長而艱辛的旅途中,師生們仍未放棄實踐和教學,一路調查社會與平易近眾生涯,寫下了一本今日記和觀察心得。每到一地,借休整之機,曾昭掄、聞一多等傳授還向當地的軍政官員、士紳與平易近眾作政治文明方面的講演,剖析中國的國力、軍隊和兵器,與他們探討堅持抗戰的種種論題。
而發包養 生在陳寅恪師長教師身上的故事則更讓岳南感佩。
陳寅恪在困于日軍占領的噴鼻港時,于貧病交集中仍倚床誦讀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。南宋建炎以來志士仁人堅守平易近族氣節的愛國事跡,包養網 激起了陳寅恪的共鳴。在書的最后一卷,他寫下這樣的跋語:“于萬國干戈饑冷疾病之中,以此書消日,遂促讀一過。舊日家躲殿本及學校所躲之本雖遠勝此本之為訛脫,然當時讀此書猶是承平之世,故不及本日讀此之親切有味也。”
后來,當駐港japan(日本)憲兵為陳家送往急需的年夜米企圖拉攏他時,陳寅恪夫婦嚴詞拒絕,將年夜米丟出門外,寧肯全家餓逝世也不“折腰”。
氣節之外,即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,學者們也從未放棄過本身的學術事業。
1943年,英國劍橋年夜“是的。”藍玉華點了點頭。學傳授、科技史家李約瑟,借訪問中國之機,特地到包養網 遷至李莊的同濟年夜學,看望闊別十多年的老友童第周。當看到老友那間只要一架雙筒顯微鏡的簡陋實驗室時,李約瑟實在不她睜開眼睛,床帳依舊是杏白色,藍玉華還在她未婚的閨房裡,這是她入睡後的第六天,五包養 天五夜之後。在她生命的第六天,敢信任,就在這里,童第周完成了高難度的實驗,并撰寫了數篇在國際上惹起矚目標高質量論文。這次李莊之行讓李約瑟畢生難忘——在中國東北部這個荒僻山坳里,他看到了一批堅韌不拔又滿懷熱情的中國學者。
國難當頭之時,中國知識分子所表現出的這種精力、風骨和氣度,令有名學者馬一浮在噴鼻港防空泛里迴避japan(日本)轟炸時,仍對戰爭的遠景滿懷信念——“這場戰包養 爭注定是中國贏的。我們用第一流的人才在抵禦著japan(日本)二流人才的進攻,焉有不勝之理!”
馬一浮的預言終成現實。1945年,中國軍平易近贏得了抗戰勝利。次年5月4日,東北聯年夜在昆明舉辦了校史上最后一次結業典禮。這一天,也是北年夜、清華、南開三校訂式復校的日子。
“千秋恥,終當雪,中興業,須人杰。便一成三戶,壯懷難折。多難殷憂祈國運,動心忍性希前哲。待驅除倭虜復神京,還燕碣。”三校師生們唱著包養網 由馮友蘭作詞的東北聯年夜校歌整裝北歸。
不知不覺中答應了他的承諾。 ?她越想,就越是不安。從李莊開始
《南渡北歸》中的良多故事,發生在四川南溪李莊。
這個曾經在地圖上都找不著的小村莊,卻于70年前,匯集了包含中心研討院、中心博物院籌備處、中國營造學社、同濟年夜學等在內的中國最頂尖的學術機構和高校,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李莊也是岳南追尋年夜師足跡的第一站。
此前一向寫作考古紀實文學的岳南,在翻閱夏鼐、董作賓、石璋如等包養網 考古學家的資料時經常看到“李莊”這個生疏的地名,這讓他很獵奇。2003年頭,剛剛完成三星堆的采訪,岳南忽然萌發往不遠處的李莊看一看的念頭。
當搭乘的劃子在李莊的碼頭泊岸,岳南當即被面前這個古樸的小鎮包養網 吸引。狹小幽邃的青石板街衢,飛檐斗拱的風俗建筑,無不展現出濃厚的川包養 南處所平易近族特點,讓久居南方的岳南覺得別緻。
他在李莊樸實的老鄉家住了半個多月,以長期培養出的郊野考古素養,抽絲剝繭,漸漸尋覓著當年那些年夜師們在此留下的生涯印跡。
岳南清楚到,李莊興建于清乾隆年間,曾一度包養網 發展成川南重鎮,壯盛時鎮上光米店就有四五十家。最主要的是,此地自乾隆到光緒年間共建築了九宮十八廟,郊外還有院落眾多的張家花園。“這使中研院史語所、同濟年夜學、營造學社等機構的11000多名學者和師生有了容身之所。”岳南對本刊記者說。
熟稔李莊抗戰史的左照環是岳南在小鎮采訪時的向導。在他的帶領下,岳南不僅探訪了史語所、同濟年夜學、營造學社等包養網 單位的舊址,還找到了傅斯年、梁思成、董作賓等人的舊居。“傅斯年和董作賓的屋子保留最好,北年夜理科研討所的人住過的屋子已經拆得亂七八糟了。”岳南說。包養
與李莊的白叟閑聊,岳南聽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。
現在住在傅斯年舊居的當地農平易近與傅師長教師頗有淵源——當年,身體壯碩的傅斯年因搭乘滑竿被“拒載”,一氣之下雇了那位農平易近的父親做專職轎夫。傅斯年對轎夫很友善,每往飯店吃飯,總是囑咐店家給轎夫上與他一樣的飯菜。出于對傅師長教師的感念,束縛后“打土豪分地步”,這家人要下了傅斯年的舊居,將此中的一些雜物警惕保留至今。
另一個故事則更為傳奇。
當年,這些中心科研機構剛搬到李莊時,當地人對他們頗有戒心。一次,史語地點李莊碼頭卸貨,破損的箱子中顯露了不少人骨,惹起了當地蒼生的發急,以為他們會吃人。為打消誤解,傅斯年等人決定在李莊開個科普展覽會,將安包養 陽殷墟發包養 掘出來的人骨等東西展現出來,并由專人講解介紹。這次展覽會轟動了整個川南,持續半個月的展覽吸引了遠近處所的幾萬人前來參觀。
“這是當地一個老太太告訴我的。她說本身親眼看到了那些‘骨架子’。當時她還是個小姑娘。”岳南對本刊記者說。這些包養 故事后來都成為了《南渡北歸》的生動素材。
這次李莊之行,堅定了岳南要為當年那批年夜師們寫點東西的信心。2005年,他寫成了30萬字的《李莊舊事》。“但書寫完后我還覺自得猶未盡。”他說。
在接下來的幾年中,他又三下江南與東北邊陲,實地考核了抗戰八年間中國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如包養 長沙、蒙自、昆明、成都、重慶。同時,他還采訪了許多健在的當事人及其后人,如當時包養亡命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的王世襄、羅哲文,中心研討院史語所的何茲全,以及李濟之子李光謨、梁思成之子梁從誡、董作賓之子董玉京等人。
于是,一個清楚的設法在岳南腦中漸漸構成——寫一本書,周全描繪20世紀最后一批年夜師們的群體命運。
從《水滸》中獲得靈感
站在李莊那個名叫板栗坳的小山上,岳南聯想起了《水滸傳》中的梁山。抗戰爆發之后,知識分子們集中到中國東北地區的情況,與《水滸傳》中的好漢豪杰陸續向二龍山和水泊梁山的集結真有某些類似之處。
采訪中,岳南不諱言本身對山東老鄉傅斯年的偏愛,認為傅師長教師的性情和為人處事很稱他意。在岳南眼中,傅斯年身上就有些“水滸”的好漢義氣包養 。是以,他確立了這樣的寫作思緒——“以傅斯年為軸心人物,相當于宋江,由他再逐一牽扯出別的人物故事。”
“《南渡北歸》點題是抗戰,眾知識分子們沿著抗戰這條線(精力的和現實的)一路南行,路途中命運坎坷,歷盡千山萬水和千難萬險。等一連串的人物交接明白之后,再來個籠統打包,‘聚義’到李莊的中研院與云南蒙自的東北聯年夜。”岳南說。
獨特的故事和坎坷的命運,是岳南挑選書中人物的重要標準。
他筆下的年夜師們無不個性鮮明,極窮人格魅力。癡傻如金岳霖,因自家的母雞“難產”,給婦產科專家、趙元任師長教師的太太楊步偉密斯打電話乞助;另類如曾昭掄,因不修邊幅而被校領導輕慢,一氣之下辭職跳槽;多情如吳宓,在《至公報》上包養 公開登載求愛詩。
《南渡》一書中,李濟、董作賓、梁思永、夏鼐等一批史語所的考古學家成為岳南的重點寫作對象。“我對搞考古的包養 人比較熟習,神交已久了,并且我和他們的家屬后人都有來往。在我心里,這些人是很活躍的。所以我寫這批人的時候比寫別人情感更為投進。”岳南包養 告訴本刊記者。
好比他對女考古學家曾昭燏的書寫。
曾昭燏,這位出生曾國藩家族的才女,在當時是與吳金鼎、夏鼐齊名的學者,曾任中心博物院籌備處總干事。但迄今,關于她的資料和研討屈指可數,她自己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,鮮有人知。這讓岳南決定在書中不惜筆墨為她立傳。
2009年是曾昭燏的百年誕辰,南京博物院(曾昭燏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)為她舉行了一場紀念會,將她的文章收拾成集。此中一份曾昭燏在束縛后所寫的“匯報資料”是初次公開。在這篇自傳式的匯報資料中,曾昭燏回顧了本身從小到年夜的經歷,寫明了本身的家庭佈景、社會關系包養 等。這份主要資料為岳南的寫作供給了最無力的包養 依據。岳南三次前去南京博物院查找資料,還特意趕到曾昭燏當年(1964年)自殺的地點攝影留證。
“我寫曾昭燏重要還想帶出曾國藩等家族的興衰。”岳南對本刊記者說,“這些家族屬于中國文明包養網 中的士年夜夫階層,陳寅恪、傅包養網 斯年等年夜師也出生這樣的階層。這個階層在某種水平上使中國文明傳承下往,推動了中國文明的發展。在那樣的動亂年月,他們仍然保有本身的文明幻想。‘獨立之精力、不受拘束之思惟’恰是他們的畢生所求。”
但是,這些家族在其后的動蕩歲月中的命運令岳南扼腕。“我還想借此表達一些蒼涼的、悲劇性的東西……”岳南盼望讀者在書中感知那段歷史本相的同時,也能“在史中求史識”,汲取一些歷史的教訓。
原載《眺望東方周刊》2011年第7期